从韩国SM大楼的3D海浪屏引发全网讨论,到成都、重庆、广州等多地LED裸眼3D曲面屏陆续走红,这些逼真的显示效果刷新了大众对裸眼3D显示技术的认知。各地的裸眼3D屏被加入游客们的网红打卡套餐,成为户外宣传广告的经典案例,「裸眼3D」迅速成为行业热点词。所有惊艳的显示效果背后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下面就为大家揭秘奇迹的诞生。


如何实现这样逼真的3D效果呢?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神经系统,人眼平时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立体的,这是因为人的两个眼球通过人眼之间的小小距离间隔,看到的是两幅有细微差别的画面,这种细微的差别让大脑能在视线消失方向换算出物体之间的一个个空间坐标,我们也就能通过这种感觉来区分出物体的远近和大小,也就是立体感,即三维空间感。

通常3D显示利用的基本原理,比如3D电影,即通过眼镜或者其他设备,将给到观看者左右眼的内容区隔开来,使得两只眼镜可以分别获得左眼和右眼的图像,最后到脑子里呈现的就是3D图像的感觉。

显示屏要达到裸眼3D的效果,成本比影院戴3D眼镜要大得多。现阶段的LED大屏实现裸眼3D其实多数是在二维画面中借助物体的远近、大小、阴影效果、透视关系构建出三维立体的效果。就好比我们看素描画,画家们用铅笔就能在平面上画出以假乱真的立体图像。

如何让平面的动图产生3D效果?只要利用好参照物就可以。我们通过白线将普通图片分成几层,然后使动画部分能够“突破”白线,覆盖掉图层的其他要素,即可利用眼睛的视差而形成3D的假象。

一亮相就惊艳全网的SM大楼3D海浪屏就利用了背景的阴影作为静态立体参考线,让动起来的海浪有种突破屏幕的感觉。

仅仅这样还不够,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期爆红的3D屏无一例外都是由两个不同角度的面组成。显示屏将画面折叠90°,利用符合透视原理的视频素材,左侧屏展示图像的左视图,右侧屏展示图像的主视图,当人站在转角的前方观看时,便同时看到物体的侧面和正面,呈现逼真的立体效果。
以下用3D海浪的简化动图为大家展示一下原理。